- 時間:2022-12-06
- 點擊:2589
- 來源:科研與產業(yè)合作處
12月5日下午,結構工程與力學專家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楊永斌教授受邀以《試煉與探索:我的科研工作之路》為題,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。報告會由校黨委書記黃志良主持。
報告中,楊院士首先介紹了他的求學歷程——小學、初高中、大學及赴美的留學經歷。楊院士提到從小貧困,生活艱苦,小學時期受母親影響,要做就做最好的,認為苦難的歷程終將會有良好的結果。他廣閱中國典籍,努力上進,生活雖然貧困,卻快樂、知足、健康。
留學回國后,楊院士回到臺灣省任教。在臺灣大學三十余年的任教中,楊院士曾任數職,編寫多部專著,在土木工程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得數個國際大獎。面對科研工作,楊院士強調要用數學理論支持工程的發(fā)展,且要善于發(fā)現文獻中的盲點。他帶領團隊先后研究了變形問題、振動問題,提出了車橋互制理論、移動車輛掃描法,并且該理論得到了良好的反響,且被國內外廣泛應用。
楊永斌院士在振動問題上糾正了AASHTO(1992)沖擊公式的缺失,并且提出了一組合理的沖擊公式,解決了高鐵橋梁最佳設計跨距的問題(當橋長為車輛長度的0.5或1.5倍時,橋梁振動量為最?。?,為高鐵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。此外,楊院士還介紹了他參加的社會服務,包括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擔任地震模擬實驗組組長等,其中最令他自豪的是2015年獲得“康奈爾大學土木學院150年杰出校友”的稱號。
回顧在重慶的八年,楊院士潛精研思,致力于車輛掃描法的研究,獲得多項國內外獎項。在此期間,以重慶大學為名發(fā)表SCI論文110多篇,2016年獲評上海軟科全球150位土木工程高被引學者,2018年在斯坦福土木工程高被引學者中世界排名102。
報告的最后,楊院士特別強調習慣的力量,每天進步一點點,一年后你的進步會成為37.8倍;每天退步只有一點點,一年后就退步到幾乎為0。他寄語在場師生面對學習和科研壓力時,要積極尋求合適的方法予以解決,養(yǎng)成熱愛運動,勤奮讀書、惜時守時等良好習慣。